列寧峰簡介

吉爾吉斯坦,一個對我又或者對大部分台灣人都非常陌生的一個國家。位於中亞,”斯坦”五國之一,在歷史中曾為絲路上的重要中繼站,更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蘇聯時期曾為農業大國,但卻在蘇聯解體後慢慢淡出了世界的舞台。

我們這次的目標”列寧峰”為外阿萊山脈最高峰,在當地的語言裡”阿萊”指的是五彩繽紛的山,而”外阿萊山脈”又與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及喀喇崑崙山脈組成所謂的帕米爾高原,並有著亞洲屋脊的稱號;中國唐朝時帕米爾高原便有著”蔥嶺”的別稱,同時也是絲路的其中一條必經之路。

迎面而來的是不安卻也帶有小確性

當我們抵達基地營時,迎面而來的不是湛藍的天空和高聳的列寧峰,迎接我們的反而是一連三天的壞天氣。在海拔3600基地營就積了將近20公分的雪,不禁讓我們對於ABC或是C1的路況充滿了不安。

終於在第三天天氣放晴,我們也隨著大隊人馬前往了ABC,沿途不是紀錄中看到的砂石泥土,反而是厚厚的積雪,而這樣的狀況後來得知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ABC休息了三天及高度適應後我們就在攀登日的第7天第一次前往海拔5300的C1,這段路可說是整個行程中風險最高的,”冰河裂隙”、”雪崩”及”高山症”種種不確定的因素讓我們不得不全神貫注面對這即將到來的8小時。

日本隊員原本要跟我們一起前往C1

第一次的嘗試因為一些狀況而又回到ABC休息了兩天,第二次的前進另一隊的日本隊員原本要跟我們一起前往C1,頂著太陽尚未出來前的低溫走到冰河的起攀點時他卻告訴我們因為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與我們一起前進了。

「This ice screw have saved my life, hope it will bring you safety and luck」
離去前他將他的冰螺栓送給我們作為幸運符並就此放棄了此次的攀登。(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日本拜訪並感謝他的祝福)

從冰河的起攀點開始是一路900米的雪坡陡上,此刻開始我們也必須結起繩隊以應付路線上大小無數的冰河裂隙,小至可忽略的幾公分到近一公尺的裂隙,途中我們必須無時無刻小心地注意對方的狀況。

大小無數的冰河裂隙

約至海拔5200左右,就進入了整段路線最精彩的雪崩路段,由於前幾天才剛有人遭遇不幸,我們在經過此段時更是繃緊神經。

下午一點半,我們終於安全抵達位於海拔5300的C1營地,一路上緊繃的情緒也終於得到舒緩了。

一早從C1營地整裝完畢後,又是迎接兩個陡雪坡,先是從C1的5300公尺上到5700的稜線雪坡,在來就是重頭戲整段約45度上到海拔6100的第二段雪坡

海拔上到5700的稜線後視野突然開闊,列寧冰河從腳下一路迤邐從外阿萊山脈到與阿萊山脈之間的平原間。雖說兩條山脈個平原相對高度已經低了許多,但同地楚於帕米爾高原的相對低漥處海拔也是有超過3500公尺

約五個小時過後我們終於抵達了位於海拔6100公尺的C2營地,原以為翻過外阿萊山脈最高峰”列寧峰”後一樣有著一望無際的平坦高原,出乎意料的卻是帕米爾高原放眼無際的綿延雪山,而此時我們的目標”列寧峰”也終於在不遠處等待著我們了

八月七日,登頂日

凌晨1點該死的鬧鐘就這樣把我們從睡夢中叫醒;登頂日,整個行程最令人期待卻也是最痛苦的一天。

離開了問暖的睡袋坐起在幾乎只有半坪大小的雙人帳內,隨便一個動作都讓夜晚帳棚內返潮結成的霜掉在我們身上。煮完熱水早餐後就準備整裝出發。

一離開帳篷強勁的風力課不斷朝我們吹來,以這種海拔大概夜晚溫度是在零下15度左右,即使穿了全身保暖衣在這種強風底下還是覺得非常寒冷。

兩點半準時出發,列寧峰最討人厭的就是從C2出發後還得下到海拔約6000公尺才能開始真正的上坡;記得前一天看氣象預報及在台灣留守人的回報都說今天天氣小雪,風速約25~30,但迎面吹來的風怎麼都感覺不只30而已,在陡上的之字坡如果臉正面迎向風吹來的方向常常強風灌得讓我們幾乎無法呼吸。

凌晨4點,大約到了海拔將近6400的地方,小吳提議撤退,當下我是希望能走到天亮後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是否能感覺舒適一點;強風中我們討論了結果後事決定撤退,回程途中陸續遇到準備登頂的另外三支隊伍,心裡很猶豫。

凌晨5點左右,天空已經微亮,回到C2的我們躲回了帳篷。

下午4點,撤下全部裝備的我們在經過裝了環繞音效的雪崩區及大的不像話的冰河裂隙後安全回到了ABC。

當老天爺就是要在我們預計登頂日壞天氣

其實這次整個攀登行程原定是預計18天的,但我們從BC來回實際天數15天,其中又包含在ABC待了長達6天之多

人在自然面前顯得多麼微不足道

第一次的自主海外遠征雖然是列為全世界第二簡單七千米的列寧峰(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講或許可以說是郊山?),但對於第一次自主遠征的我們從一開始的共識就是”保守”

從8/1的雪崩讓我們決定在ABC多留一天到對於天氣的謹慎,雖然最後沒登頂,但從中不管是對於登山的天氣、團隊、技術或是心態都有不一樣的心境了

在更改過後的登頂計畫我們改為8/5要登頂,似乎這是好天氣的最後一天了再來又是一波降雪

如果現在問我我會在8/7過後繼續待在C2等待或是再回到ABC後在上去嗎?我不知道

對於經常在台灣百岳行走的我來說不管是颳風下雨起霧原則上都是能前進的(如欲極端暴雨或颱風除外);但在國外的高海拔來說只要是大雪或是大霧原則上都是無法前進的,這樣的風險管理方式跟台灣登山可說是非常不同。在更高的海拔我們面對的是更危險的高山症、更惡劣的天氣、及更多不確定性的風險,因此”進”與”不進”在整趟行程中一直困擾著我們,但也正是如此我更了解了所謂”登山”的意義及方式。人在自然面前顯得多麼微不足道,面對更高的山,我更有了這樣的體悟。

作者簡介:江泓均

大學四年級開始接觸戶外登山活動,曾有腳踏車環島及北中橫經驗、並於2016年7月花一個月時間徒步環島,之後接觸登山後將大部分時間皆投注在登山上面:目前職業為職業登山嚮導,希望從事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希望能更了解不同地方的風俗民情及其他地方與台灣的差異,並透過自己登山嚮導的工作帶領更多的台灣人去了解認識自己生長的故鄉。

Comments

comments